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新闻动态
 
新闻搜索
 
 
新闻正文
多措并举发力 做强耕耘之芯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1-07-11 10:57:13    文字:【】【】【
多措并举发力 做强耕耘之芯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2020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部署“打一场种业翻身仗”,吹响了全国各省争相抢占种业市场的主动权、话语权的号角。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我省积极谋划部署,抢抓发展机遇,围绕种业“育繁推管”四个关键环节,多措并举,发力突破八大重点,打造延伸种业的产业链条。
一、推进种业上层设计,规划种业链条蓝图
思路决定出路,规划引领发展。我们注重上层设计,加强调研规划。一是迅速摸清家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后,厅党组高度重视,在第一次厅党组会上即专题研究部署我省种业发展工作,省种子管理局立即成立四个调研专班,分种业发展、体系建设、品种创新、基地建设四个专题进行广泛调研,分赴襄阳、荆门、仙桃等市县,调研湖南、江苏等省份,邀请科研院校、种子企业、市县专家召开3场座谈会,精准把握了省情种情、深入分析了湖北种业发展制约问题,研究了新一波种业发展大潮冲击下湖北种业创新发展的思路与对策。二是明确突破方向。聚焦种业“卡脖子”关键环节,推进良种联合攻关,立足优质水稻、玉米、小麦、油菜、马铃薯(甘薯)和特色蔬菜等重点领域,支持省内优势科研院所联合优势企业科学编制攻关方案,明确攻关目标和路径,整合优势资源开展良种培育联合攻关,加快选育一批适应生产需求、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突破性品种。三是规划种业产业链。开展现代种业产业链建设调研、谋划,研究制定发展目标,明确重点任务和路线图,培育壮大种业产业链,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乐成作了专题调研与考察指导,推进我省由种业大省向种业强省跨越。
二、推动种子企业发展,打造种业创新主体
企业强则种业兴。近年来,我们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支持,初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全省具备育种创新基础和创新能力的种子企业由“十二五”初的不到10家,发展到约40余家;20家种子企业被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企业建立了院士工作站;省级发证企业年均研发投入由2010年的不足销售额2%增长到现在的6%左右。企业选育审定新品种140余个,较2019年增长50%,其中企业选育审定的水稻品种占比达84%。以创新为支撑,优势企业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以湖北康农、湖北中香、湖北亚非、武汉楚为为代表的企业,在特色作物领域开始赶超。省农业农村厅、武汉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以“耕耘之志、种业先行”为主题的武汉种博会,为国内外200多家育种主体搭建3200多个水稻、蔬菜、玉米、油菜优良新品种展示、交流、共享平台,源源不断地为武汉、湖北乃至中部地区的农业生产输入国内外最优最新的育种成果,促进创新主体、创新成果快速向田间转移、向生产转化,为乡村振兴提供种子“芯片”。
三、开展资源保护利用,强化育种创新基础
种质资源是研发创新的原始材料与基因库,没有种质资源,则科研育种如无米之炊。2015-2017年,我省开展了第三次种质资源普查与征集工作,对全省62个县(市、区)农作物种质资源进行了全面普查,共收集了3514份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了3110份,繁殖入库3201份,极大地丰富了我省农作物种质资源。2021年,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强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实施意见》,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工作力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今年5月,省农业农村厅召开全省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动员视频会议,厅党组书记、厅长吴祖云对全省种质资源普查工作作专题部署,明确提出进一步开展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实现全省农业县市全覆盖;争取支持,建设湖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确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设立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专项资金,加强全省农业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种质资源鉴定与开发利用、种质资源提纯复壮等工作。
四、加强品种管理创新,助推优化品种选育
好品种是育出来的、也是选出来的,品种管理、区域试验承担着“选”的作用,是连接新品种选育与推广的纽带和桥梁。我省紧紧围绕“绿色、优质、高效”发展目标,以品种安全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品种创新管理,助推多出品种、快出品种、出好品种。一是优化试验渠道,提升品种试验容量,提升试验效能。今年,我们通过优化组别设置、拓宽试验渠道等措施,全省组织实施了4种作物53组各类品种区试验,鉴定品种618个,有效满足了品种参试需求。二是优化审定标准,健全品种评价体系,引导育种创新方向。及时修订了水稻、玉米、小麦、大豆和棉花5种作物的品种审定标准,制定了虾稻、再生稻、绿色营养稻等特殊用途品种的审定标准。上半年,我省审定通过了4种作物153个新品种,一大批高产、优质、绿色、专用品种脱颖而出。三是优化引种备案,推进好品种引入湖北,服务生产多元化需要。对水稻、玉米、大豆、小麦、棉花五大主要农作物,实施同一生态区引种备案,上半年,我省引种备案了水稻、玉米、大豆3种作物88个品种,为我省农业生产用种提供了重要补充。四是优化品种登记,满足消费升级需求。对非主要农作物,开展品种登记审查,及时宣传培训、设路灯清路障,重点做好符合性验证。上半年,全省已审查14种作物104个品种,公告登记了4种作物10个品种,为我省种植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种源。
五、加强种子质量监管,筑牢质量安全防线
种优则粮丰。种子质量是种子的生命,也是确保种业品牌的基础。我们按照“属地管理、检打联动、部门协同、标本兼治”原则,加强种子质量监督监管,保障全省用种安全。一是开展种子质量监督抽查。省、市、县三级种子管理部门协同联动,加强源头治理,开展全省冬季企业仓库检查、水稻和玉米等种子质量监督抽查,织密种子质量监控网络,加大监控力度,不断净化市场环境。二是实施“一周报两预警”。采取种子登记、委托检验等方式监控种子质量,每周上报监控情况,动态掌握全省种子质量状况,对质量不合格样品实施两预警,及时退市不合格批次种子,防止劣种入市下田。据统计,上半年全省春季市场监控品种4674个、4954 批次,常规检测样品1409个,种子质量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三是强化质量后控。全省统一组织对219个水稻样品进行南繁种植鉴定,避免不合格种子上市销售;统一组织对2020年监督抽查的131个油菜样品进行正季鉴定,未发现种子质量问题;对今年监督抽查的168个水稻和92个玉米样品已安排正季鉴定,为防范种子质量事故及种子纠纷调解提供科学依据。四是探索菌种质量监管。对全省食用菌产业进行调研,实地走访随州、宜昌等地食用菌菌种企业,了解我省食用菌菌种生产经营及管理现状,为加强我省食用菌菌种管理,推动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打下基础。
六、打造看禾选种平台,提升我省良种应用率
积极搭建品种展示平台,帮助我省优势企业、新优品种树品牌,提升市场占有率。一是紧贴生产需求作集中展示。按照“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的总目标,优化作物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今年,我省在粮食主产区建立了省级核心展示示范点24个,集中展示绿色、优质新品种100个。紧贴“虾稻”生产发展,在潜江、仙桃、监利等地集中展示19个“虾稻”品种;紧贴“再生稻”生产发展,在公安、监利、蕲春等地集中展示12个再生稻品种;紧贴玉米生产发展,在鄂北集中展示9个夏玉米品种。同时,主动对接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对接优势农业产业,服务农业生产需求。二是强化宣传推介促选种用种。在生产关键时节,组织新品种展示现场观摩活动,是助力“看禾推种”、“看禾选种”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5月14日,立足推进我省小麦高质量发展,在小麦主产区襄州组织召开了全省小麦品种创新成果展示暨新品种示范现场观摩推介会,集中展示推介了18个优质小麦新品种,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肖长惜作了现场指导和安排部署,湖北日报、湖北电视台垄上频道、襄州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有效促进了绿色优质新品种的推广应用。
七、加强种情供需调度,确保生产应急保供
种子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在于保障农业生产需求,我们强化种情调度,把握主动,确保生产用种、应急用种。一是实施了种情调度双季行动,在春耕和“三夏”期间开展种子信息周报,分市县、企业两条线开展全面的摸底调度,对种子市场供应、价格等信息实时上报,强化种子信息分析研判与预警预测,及时发布供求信息,迅速调度种源,全省春播期间种子供应平稳、价格总体稳定。二是打赢了早稻种子保供战。今年,全国早稻种子供应偏紧,我省早行动,早调度,做好“四个准备”,把握早稻种子保供主动权,派工作组赴早稻主产区调研指导,引导农资经销商提早准备货源,打足提前量,春节前早稻主产区备种率达到85%以上;借助省种子协会平台,加强早稻种子生产加工与调运,及时发布种源供求信息,满足各地供种需求;开展3次早稻种子供需信息调度,掌握供种第一手信息,申请动用国储早稻种子20万斤、调用3.5万斤省储种子支持早稻生产,稳定市场供应,确保全省早稻生产用种。三是推动了种子储备提能增效,统筹发挥国家和省两级储备的作用,构建完善“省储与国储相衔接、互补充”的运作机制,完善储备种子管理制度,适期开展储备种子情况检查,督促企业把好储备种子入库关、数量关、质量关、出库关,确保储备种子“储得进、管得好、用得上”。3月上旬,对各地春播供种情况开展实地调研摸底,申请动用国储玉米种子110万公斤、早稻种子10万公斤投入农业生产,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四是充实完善了种子市场观察点。采取观察点自愿填报、省市两级联络员督报的方式,结合上报信息量和日常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考评,推荐优秀观察点申报国家观测点,努力在全省打造涵盖重点市县经营门店、种子企业的100个种子市场观察点,全国农技中心领导号召其他省份学习借鉴湖北做法。我省种情调度有力、有序、有效,树立了湖北有“种”、“种”有作为的新形象。
八、推进种业基地建设,夯实种子保供基础
加强了种子生产基地、南繁基地建设,增强我省供种的主动权。一方面,推进种子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积极争取了国家投入、我省加大支持,初步形成江汉平原水稻,鄂北小麦、油菜,鄂西南玉米、马铃薯的区域性制种格局,公安县被首批认定为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大县,谷城、汉川等8 个市县被认定为国家级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数量在全国领先。另一方面,积极推进我省南繁基地建设,为全面履行南繁管理服务职责,我们派专班赴南繁基地一线,开展南繁单位登记管理,建立省内南繁单位工作档案,力争“一单位一档案”,为今后提供高效的南繁管理服务打下基础。据统计,2020-2021年南繁季节全省有51家科研院所和种子企业在海南从事科研育种工作,南繁人员300多人,科研育种用地2000余亩。针对我省南繁基地建设速度滞后的现状,实地调研了北京、上海、内蒙古、贵州、湖南等5省南繁管理单位,学习了外省南繁基地建设先进经验,同时积极向南繁单位征询意见,探讨基地建设推进方案,多途径争取老基地合规化,形成了南繁基地建设调研报告,制定了推进方案。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湖北种业,省农业农村厅党组多次研究部署打好种业翻身仗,湖北种业正在迎来春天,全省种业人将增强职责、努力担当、主动作为,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干劲,加快推进种业产业链建设,做强耕耘之芯,为全省农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湖北省种子管理局彭贤力、吕维林,厅种业管理处胡湲 供稿)
脚注信息
湖北健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案:08005373号
点击收缩

在线客服

返回顶部